道家 《帛书《黄帝四经》》 〔经法〕〈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十大经〕〈立命〉〈观〉〈五正〉〈果童〉〈正乱〉〈姓爭〉〈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舜道〉〈名刑〉〔称〕〔道原〕〈经法〉〈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庄子集解》 王先谦 【王先谦】(1842-1917) 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号葵园。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关尹子》 尹喜 一宇宇者道也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天物怒流,人事错错然,若若乎回也,戛戛乎斗也,勿勿乎似而非也。而爭之,而介之,而?之,而嘖之,而去之,而要之。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鏤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 曰: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 《文子》 辛銒 则民不争,亦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欲视之,比如不见,勿令心动。若动自诫,即□道去复还,心乱遂之,道去之矣。“圣人治,灵其心,实其腹。”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腹者,道囊,气常欲实。心为凶恶,道去囊空。空者耶入,便煞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弱其志,强其骨。”志随心有善恶,骨随腹仰气。彊志为恶,气去骨枯,弱其恶志,气归髓满。“常使民无知无欲。”道绝不行,耶文滋起 《太平经合校》 王明 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僧宝传》 释惠洪 《僧宝传》三十卷,成书于宣和六年(1124),可说是惠洪禅学的代表之作,书中辑录唐末以来禅门各家宗师“斩然绝出者”八十一人,记录其平生简历,参学行事始末,机缘语句和思想言论,各为一转,传末附以简短的评论,“行其褒贬” 《亢仓子》 庚桑楚 作者:(周)庚桑楚 撰;(宋)谢希深 注洞灵真人,也就是《庄子》一书中的寓言人物庚桑楚,也叫亢仓子、亢桑子。唐玄宗时,追号这个人物为“洞灵真人”,并把当时隐士托名伪造的《亢仓子》一书,尊为《洞灵真经》 《列仙传》 汉·刘向撰;钱卫语释 《列仙传》2卷,原题西汉刘赂撰。收于《道藏》与《说郛》。 1、《列仙传》年代与作者考 《列仙传》的著作朝代和撰人,历来聚讼颇多,但一般都认为,非为西汉刘向所撰。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不似西汉文字。,必非向撰。黄伯思《东观余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不达意旨明润”,疑为东汉之作。《四库提要》其为魏晋间文士所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对本传有较详考证,谓“此书已盛行于东汉,”盖明帝以后 《金人铭》 黄帝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家语》作“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庄子·内篇》 庄周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集释》 郭庆藩 庄子者,姓庄,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国蒙县人也。六国时,为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齐楚当聘以为相,不应。时人皆尚游说,庄生独高尚其事,优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书十余万言,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而已;大抵万寓言,归之于理,不可案文责也。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庄子集释》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 《无能子》 不著撰人 不著撰人名氏。序称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则唐僖宗时人也。《崇文总目》列之於道家。晁公武《读书志》云,书三十篇,明老、庄自然之旨。今考其书,实三十四篇,与序所言篇数合。而卷上注阙第六篇,卷中注阙第五篇,卷下注阙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等六篇,是其全书具在,实四十二篇,与序又不相应。岂序为后人追改,以就所存之篇数耶?《唐书。艺文志》以为光启间隐民。考序中有不述姓名游宦语,则亦尝登仕籍 上一页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