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背景与作者简介
《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之一,被收录在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必背古诗词篇目中。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是初唐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生活在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曾出仕为官,后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王绩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影响深远。《野望》正是他隐居生活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山野景色,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词原文与白话译文
《野望》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座山都映照着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大家彼此互不相识相对无言,我长声歌唱怀念采薇的生活。
诗词赏析
1. 意象选择与意境营造
王绩在《野望》中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富有田园特色的意象:”东皋”交代了观景地点;”薄暮”点明时间;”秋色”与”落晖”共同渲染出秋日黄昏的萧瑟氛围;”牧人”、”猎马”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淡远的秋日山野黄昏图,意境开阔而略带寂寥。
诗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尤为精妙,通过”皆”、”唯”二字强调了秋意无处不在,落晖遍洒群山的景象,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宏大而统一的画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2. 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野望》表面写景,实则抒情。首联”徙倚欲何依”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彷徨与孤独,暗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处安放的精神状态。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则直接抒发了诗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孤寂感,以及他对古代隐士伯夷、叔齐”采薇而食”高尚品格的向往。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展现了初唐文人特有的隐逸情怀。这种情怀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生命本真的坚守。
3.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野望》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显著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饰,却能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作为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对仗极为工整,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格律功底。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中,使景物都带有感情色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背诵技巧与理解要点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背诵《野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画面联想法:根据诗句内容在脑海中形成连续的画面——诗人站在东皋眺望,看到秋色满树、落晖满山,牧人归家,猎人返程,最后感慨无人相识而怀念古人。
情感脉络法:把握诗人从”望”到”思”的情感变化过程,从客观描写到主观抒情的转折。
关键词记忆法:抓住每句诗的关键词——东皋、徙倚、秋色、落晖、牧人、猎马、无相识、怀采薇。
理解本诗时需要注意:
- 体会诗人通过宁静的田园画面所表达的复杂内心世界
- 理解”采薇”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 感受初唐诗风由南北朝绮丽向盛唐自然过渡的特点
对比阅读与拓展思考
将《野望》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对比阅读,可以发现两位隐逸诗人在创作上的异同:
相同点:都描写田园风光,表达隐逸情怀,语言朴素自然。
不同点:陶诗更多表现隐居的愉悦和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而王诗则透露出孤独和彷徨;陶诗多直抒胸臆,王诗更重客观描写。
思考题:
- 为什么说《野望》反映了初唐文人的特殊心态?
- 诗中”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 对比现代生活,你认为隐逸情怀在当今社会还有意义吗?
《野望》作为八年级必背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隐逸精神。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