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古诗词考查重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科目对古诗词的考查历来重视,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默写,更要求理解诗词内涵、艺术特色及思想情感。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高考大纲,必背古诗词篇目主要选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以及部分江苏地方教材中的经典作品。
核心必背篇目解析
《静夜思》-李白 这首五言绝句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比喻生动传神,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感,是考查频率极高的作品。
《春望》-杜甫 杜甫这首五律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反衬战乱带来的伤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拟人手法常成为考点。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作为亡国之君的绝命词,李煜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其艺术成就极高,是江苏高考常考的词作之一。
艺术特色与思想情感把握
江苏省高考古诗词题目不仅测试记忆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考生需掌握:
- 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的哲理思想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内涵
- 全词借月抒怀的艺术手法
同样,对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考生应当理解: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艺术效果
- 全词表达的国破家亡后的孤寂愁苦
- 作者如何通过”梧桐更兼细雨”等意象营造氛围
备考建议与答题技巧
分类记忆法:将必背古诗词按题材(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咏史怀古等)或情感类型分类记忆,有助于理解性默写题的作答。
意象分析法:掌握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杨柳”-离别,”明月”-思乡,”杜鹃”-哀伤等,这对诗词鉴赏题大有裨益。
背景联系法: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如知道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正处于战乱贫困中,就能更好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情怀。
模拟训练:针对江苏高考题型特点,多做诗词鉴赏模拟题,特别注意炼字、手法、情感等常见考点。
江苏省高考古诗词考查正从单纯记忆向理解运用转变,考生应在背诵基础上深入体会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方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