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2.《劝学》(节选)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3.《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了。
4.《赤壁赋》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5.《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6.《琵琶行》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译文:经过千呼万唤她才缓缓走出来,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却已流露出情感。
7.《蜀道难》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译文:蜀道难行,比登上青天还难!使人听到这些就脸色突变。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8.《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9.《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国家虽然已经残破,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城市里草木茂密。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流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更加心惊。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烟波渺茫确实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说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见。
12.《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译文: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地的山被砍伐得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
13.《岳阳楼记》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14.《爱莲说》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