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中语文教育中,有两篇文言文作品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表达而被列为必背篇目,它们分别是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这两篇文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学习和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
荀子《劝学》:终身学习的智慧之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开篇即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点明主题——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荀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学习方法的阐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告诉我们空想不如实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强调了坚持不懈的价值。这些思想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愈《师说》:尊师重道的文化传承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教师的根本职责。这篇文章创作于唐代古文运动时期,旨在恢复儒家师道传统,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师说》中最著名的观点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平等看待师生关系的理念至今仍被推崇。文中还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辩证思想,打破了传统师徒关系的僵化模式。
两篇经典的现代启示
虽然这两篇文章创作于两千多年前和一千多年前,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对现代教育仍具有深远影响。《劝学》告诉我们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更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师说》则提醒我们,在信息获取便捷的今天,教师的引导作用依然不可替代。
这两篇文言文之所以被列为高中必背篇目,不仅因为其文学价值,更因为它们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教育思想。背诵和理解这些经典,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文章所传达的终身学习理念和尊师重道精神,恰是当代教育最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