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 《新本郑氏周易》 恵栋 提要《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国朝恵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元易註一卷,其后人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畧。於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註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徴,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后,亦悉从经文,釐定復搜採羣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繋辞传补十四条,説卦传补二十二条 《陆氏易解》 姚士粦 陆氏易解明·姚士粦辑干上九,亢龙有悔。阳极隂来,吉去凶生。用九,见羣龙无首,吉。纯阳用九之徳。六位时成。十二辰分六位,升降以时消息,吉。利之今作利物,足以和义。圣人作而万物覩。阳气至五,万物茂盛,故譬以圣人在天子之位,功成制作,万物咸见之矣。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干六爻,发挥变动,旁通于坤。坤来入干,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坤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隂臣阳君,臣不敢为物之始。阳唱隂和 《周易注》 王弼 《周易注》,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著。为历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选用王弼注,认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从此,王弼《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四库全书总目》说:“《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王弼在注《易》中,革除汉儒“互体”、“卦变”、“五行”等牵强附会的“按文责卦”的方法 《周易略例》 王弼 魏·王弼著 唐·邢璹注《周易略例》,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为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唐邢说:“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总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王弼的《周易略例》与《周易注》互相配合,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和解《易》方法论。如在《明象》篇中,他反对“案文责卦”、“存象忘意”的解《易》方法,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他详细地分析了言(卦、爻辞等) 《周易集解》 李鼎祚 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秘书省著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朱睦《序》称为秘阁学士,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旧唐书·经籍志》称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而不载是编,知为天宝以后人矣。其书《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读书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耶?《经义考》引李焘之言,则曰 《易童子问》 欧阳修 《易童子问》三卷,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全集》本。此书设童子与师问对之语,以说《易脂。卷一、卷二说六十四卦卦辞及《彖传》、《象传》大义。卷三则考辨《易传》七种之内容,认为《系辞传》、《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五种非出自一人之手,不可视为孔子所作。此说发前人之所未发,至见疑古精神,在《易》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其解说《易》辞大义,却未能悉当。尚秉和先生《易说评议》指出 《毛诗》 毛诗简介暂缺 上一页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