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唐教坊曲,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南乡子
2024-11-08 18:54 浏览次数 17
2024-11-08 18:54 浏览次数 17
南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唐教坊曲,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多咏江南风物。
按敦煌卷子内的舞谱,《南乡子》当为舞曲,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可见《南乡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后来才用作词调。
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认为《南乡子》来源于此。而近人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密云:“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式与‘竹枝‘体一样。”
《白香词谱》载:“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是古地区名,历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当时北面是益州,南面是交州,东面是荆州南部,西面是诸部落(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吐蕃尚未建立)。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国的一部分。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国归晋后,南中版图归属晋代,晋亡时,许多有才学的人隐居于此。
《南乡子》应该是流行于南乡一带的民谣曲调,不排除是隐居于南中的高士所作。调名来源据《白香词谱》说:“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但是如果调名取于欧阳炯的“路入南中”,那调名就应该是《南中子》而不是《南乡子》,何况欧阳炯所作的词调名已是《南乡子》了,可见欧阳炯是依《南乡子》的曲调填的词。
此调宋人作者甚众,除抒情外,已有写景、言志之作。苏轼十五首其中有《梅花词和杨元素》《席上劝李公择酒》《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送述古》等应酬之作。宋季词人汪梦斗《初入都门漫赋》亦如辛弃疾词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其词云:“西北有神州。曾倚斜阳江上楼。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何事却狂游。直驾驴车渡白沟。自古幽燕为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此调以七字句为主,用平韵甚密,形成音节响亮,气势奔放的艺术效果。前后段各一个两字词,又使奔放的气势略顿,产生回环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