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坛,白居易和杜甫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他们的诗歌不仅流传千古,其人生经历也同样引人探究。今天,让我们以一位读者的视角,试图一口气领略白居易的一生轨迹,同时探寻他是如何跟随心中的偶像杜甫,成为一个不畏权威、敢于直言的“刺头”。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情感真挚,广受民众喜爱。但除了诗人的身份外,白居易更以其率直敢言的性格著称。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是唐玄宗时期的进士。从小耳濡目染于书香门第,他早年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华。然而,白居易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历经挫折,屡试不中,直到29岁才中进士及第。
在政治生涯中,白居易曾官至翰林学士、刑部尚书等要职,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百姓疾苦。他的《琵琶行》便是一首描写平民生活苦难的杰作。
白居易深受前辈杜甫的影响,尤其是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直言不讳的性格。他在自己的诗作中多次提到杜甫,如《梦微之》一诗中写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表达了对杜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自己对其人格魅力的敬仰。
白居易的刺头性格在他的官场生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甚至遭受排挤和贬谪。但他从未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地用诗歌来批判时弊,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晚年的白居易隐居洛阳,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但他依旧关注国家大事,时常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不断地创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学遗产。
白居易的一生是对诗歌艺术和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更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一个文人的风骨和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仍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为时代的“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