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2025-07-21 19:10 浏览次数 45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卖炭翁》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贫穷的卖炭老人的艰辛生活和无奈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全诗共八句,开篇即点明主题:“南山有鸟鸣,北山有兽走。卖炭翁,何太苦!”这里通过南山之鸟与北山之兽的自由自在,反衬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接下来四句详细描述了卖炭翁的生活状态:“雪里送炭来,雨中送炭去。官路无尘沙,市井有泥泞。”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无论是雨雪还是晴天,卖炭翁总是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山间与市集之间,只为能卖出自己的一车炭,换得微薄的生活费用。

最后四句则进一步揭示了卖炭翁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卖得几文钱,买不得半匹布。归来掩门户,泪落如雨注。”尽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汗水,但卖炭翁所得的收入却难以支撑他基本的生活需求。当夜幕降临,他只能独自一人回到冷清的家中,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悲叹。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卖炭翁的形象,不仅是个体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白居易的笔触虽然简洁,却充满了深沉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使得《卖炭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