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5-07-21 19:10 浏览次数 24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其通俗易懂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备受推崇。《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对《卖炭翁》的原文进行解读,并提供一个现代汉语翻译版本,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诗歌。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p> <p>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p> <p>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p> <p>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p> <p>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p> <p>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p> <p>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p> <p>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p> <p>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p> <p>一车炭,千余斤,宫里驱将惜不得。</p> <p>惜不得,如何用?徒留尔曹夷齐名。</p> <p>

下面提供一个较为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版本:

有一个卖炭的老人,他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他的脸上沾满了灰尘,显得又脏又累,头发已经花白,十个手指也因长期劳作而变黑。他卖炭得到的钱能做什么呢?不过是为了买些简单的食物和衣服罢了。可叹的是,他身上的衣服单薄,心里却担心炭价过低,希望能天气更冷一些。昨晚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清晨他就驾车沿着结冰的车辙出发了。牛累了,人饿了,太阳也已升高,他们在城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突然来了两位骑马的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手持公文自称是皇帝的使者。他们命令老人把车转向北方,原来这车炭是要送往皇宫的。这一车炭重达千余斤,但被宫里征用却得不到任何报酬。这样的行为,又怎能让人不想起古代的贤人伯夷和叔齐呢?

白居易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以及官府对民众的剥削。尽管生活在贫困之中,卖炭翁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遭遇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