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多个领域,以其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而著称。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经历了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尽管个人遭遇不幸,但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风貌,尤其是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与痛苦。
杜甫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他的作品开始更多地体现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战争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晚期作品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革新。《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句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然恒久不变的感慨。他的诗篇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杜甫在散文方面也有建树,他的文章如《潼关吏》、《兵车行》等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杜甫的一生是对理想与现实不断抗争的过程,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画卷,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