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个人命运也随着时代的波澜而起伏。以下是关于杜甫生平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重要事迹。
### 青少年时期:书香门第,志存高远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受家风影响,杜甫自幼好学,七岁能诗,十五岁时文才便已显露,受到社会名流的重视和称赞。他游历吴越、齐鲁等地,增长见识,同时准备科举考试。但多次应举不中,未能如愿进入仕途,这成为他早期人生的一大遗憾。
### 长安困顿:十年求仕,艰辛备尝
天宝年间,杜甫来到长安寻求功名。然而,这一时期正值唐玄宗晚年,朝政腐败,加之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社会动荡,使得官场黑暗、仕途艰难。杜甫虽满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甚至陷入贫困境地,不得不依靠朋友接济度日。《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这段“长安十年”的经历,让杜甫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为其后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流亡与战乱:漂泊西南,忧国忧民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陷落,杜甫带着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自己也历经艰险,一度被叛军俘获,后侥幸逃脱。最终,他辗转来到四川成都,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起草堂定居。尽管生活相对安定,但杜甫的心始终挂念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苦难,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篇,如《春望》、《北征》等。
### 晚年飘零:东屯夔州,病逝湘江
晚年的杜甫因战乱再次被迫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先后寓居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岳阳等地,最后两年更是漂泊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在这一时期,他的身体日益衰弱,但创作热情不减,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包括《登高》、《秋兴八首》等,展现了其深沉的忧国情怀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公元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途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遗体最终葬于岳阳楼附近。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表达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被誉为“诗史”,影响了无数后世文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