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资料简介二十字

2025-06-29 15:55 浏览次数 18

唐代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他一生坎坷,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诗歌艺术,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也有一定的文学造诣,这为杜甫早年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杜甫自幼聪慧好学,七岁能诗,十五岁的文采已经名扬乡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不幸落榜。此后十年间,他多次尝试科举均未中第,生活日渐困顿。直到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在唐玄宗举行的“特科”考试中,杜甫被举荐应试,但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再次落选。这段时期,杜甫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也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他流离失所,一度被叛军俘获,后侥幸逃脱,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然而,因直言进谏触怒肃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弃官西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漂泊生涯。

在这期间,杜甫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四川成都,建立了著名的草堂。在成都的几年里,虽然生活相对安定,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峰,被誉为“诗史”。代表作如《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深刻揭示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社会问题。

公元768年,杜甫离开成都,继续南行,最后到达岳阳、潭州等地。在此期间,他仍然不忘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病逝于湖南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杜甫的一生虽充满坎坷,但他以诗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