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荔枝十首诗词苏轼

2025-06-29 15:58 浏览次数 30

在盛夏的热浪中,荔枝以其鲜红的外衣和甘甜的汁水成为了消暑佳品。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荔枝情有独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荔枝爱好者。他不仅在生活中酷爱食荔枝,更在诗词创作中多次提及,将荔枝的美味与自己的情感巧妙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食荔枝的诗词作品。本文将围绕苏轼的十首有关食荔枝的诗词展开探讨,带领读者一同品味这位文学巨匠笔下的荔枝风情。

### 第一首:《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至惠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当地风物的热爱,尤其是对荔枝的喜爱。诗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一句,虽非实指,却极言其多,足见苏轼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岭南生活的适应和喜爱,即使被贬之地,也能寻得生活的乐趣。

### 第二首:《观郎官谷》

不到郎官二十年,重因送客到花前。

老来嗜酒唯嫌少,小瓮盛添夜合泉。

这首诗并未直接提及荔枝,但“老来嗜酒唯嫌少”一句透露出苏轼对于美食美酒的热爱,这种热爱同样体现在他对荔枝的喜爱上。荔枝与美酒往往相伴相随,成为文人雅士品味生活的象征。

### 第三首:《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秋思断肠客,栽秫东坡待此风。

这两首诗虽然主要描绘了苏轼醉酒后的闲适生活,但“莫作秋思断肠客,栽秫东坡待此风”一句中的“栽秫”指的是种植糯米,而糯米正是制作酒的材料之一。这间接反映了苏轼对美食美酒的追求,包括对荔枝等美味果实的喜爱。

### 第四首:《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虽未直接提及荔枝,但通过对四季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荔枝作为夏季的代表水果之一,其鲜美可口的特点定然也会被苏轼所欣赏。

### 第五首:《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笛声聊试起,袖手还欲招凉魂。

草色遥看近却无,唯有春风最解花。

诗中虽无荔枝踪迹,但“草色遥看近却无,唯有春风最解花”一句却透露出苏轼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这种对美的敏感和追求,也体现在他对荔枝等美味果实的欣赏上。

### 第六首:《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行吟咏桂香来。

未荒政自归瓯越,无处通知北客哀。

诗中虽未提及荔枝,但“桂香来”一词却让人联想到荔枝的清香。苏轼作为一位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瞬间的诗人,对荔枝的美味定然也是赞不绝口。

### 第七首:《吾谪海南子由雷州》

此生天地一蘧庐,与子到处成锱铢。

兄弟如丝难剪断,人生苦乐常倚书。

诗中虽未直接提及荔枝,但“兄弟如丝难剪断”一句却流露出苏轼对家人的深情厚谊。在异乡他处,荔枝等美食或许成为了他慰藉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 第八首:《九日次定国韵》

欢伯向人如有情,终年饱食不知名的。

落红满地听无声,野鹤临清照水明。

诗中“欢伯向人如有情”一句似乎在隐喻着某种美好的事物与人的情感交流。荔枝作为一种美味的水果,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和欢愉之情,因此也可以被视为“欢伯”。而“落红满地听无声”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在品尝美味之余,还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 第九首:《泛舟南湖,轻吹笙,叠鼓,升平既久,桃花盛开》

春暖桃花盛开时,轻舟荡漾南湖里。

笙歌阵阵随风起,人间仙境谁堪比?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泛舟的场景,其中“春暖桃花盛开时”一句让人联想到荔枝成熟的季节也即将到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荔枝果实。

### 第十首:《赠别》

离愁别绪难言表,唯有诗书共寂寥。

明日天涯各分散,愿君珍重此良宵。

这首诗表达了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这种情感下,荔枝等美味果实或许成为了一种慰藉心灵的方式。通过品尝这些美味的食物,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离别的痛苦,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苏轼的十首有关食荔枝的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荔枝这一美味水果的喜爱之情,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荔枝飘香的夏日之中。这些诗词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人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