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带拼音的古诗赏析

2025-07-05 03:01 浏览次数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无数令人传颂的佳作。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后世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寄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全诗带拼音的古诗,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 一、全诗呈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suì]明月[míng yùè]几[jǐ]时[shí]有[yǒu]?

把[bǎ]酒[jiǔ]问[wèn]青[qīng]天[tiān]。

不[bù]知[zhī]天[tiān]上[shàng]宫[gōng]阙[què],

今[jīn]夕[xī]是[shì]何[hé]年[nián]?

我[wǒ]欲[yù]乘[chéng]风[fēng]归[guī]去[qù],

又[yòu]恐[kǒng]琼[qióng]楼[lóu]玉[yù]宇[yǔ],

高[gāo]处[chù]不[bù]胜[shèng]寒[hán]。

起[qǐ]舞[wǔ]弄[nòng]清[qīng]影[yǐng],

何[hé]似[sì]在[zài]人[rén]间[jiān]?

转[zhuǎn]朱[zhū]阁[gé],

低[dī]绮[qǐ]户[hù],

照[zhào]无[wú]眠[mián]。

不[bù]应[yīng]有[yǒu]恨[hèn],

何[hé]事[shì]长[cháng]向[xiàng]别[bié]时[shí]圆[yuán]?

人[rén]有[yǒu]悲[bēi]欢[huān]离[lí]合[hé],

月[yuè]有[yǒu]阴[yīn]晴[qíng]圆[yuán]缺[quē],

此[cǐ]事[shì]古[gǔ]难[nán]全[quán]。

但[dàn]愿[yuàn]人[rén]长[cháng]久[jiǔ],

千[qiān]里[lǐ]共[gòng]婵[chán]娟[juān]。

### 二、诗歌解析

1. 开篇设问:诗以“明月几时有”开篇,以问月的方式引出全篇,既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疑惑与好奇,也奠定了全诗旷达而又略带忧伤的基调。

2. 把酒问天:“把酒问青天”一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则诗人手持酒杯仰天长叹,虚则通过这一动作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3. 天上宫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诗人的想象空间,将人间的时间流逝与天上的永恒相对比,凸显出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浩瀚。

4. 乘风归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想要超脱尘世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的愿望,但又担心高处的孤寂与寒冷,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5. 人间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通过对比天上与人间的生活,诗人最终选择了留在人间,享受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时光,体现了他对人间真情的珍视与留恋。

6. 月圆人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反问,既是对月亮的责问,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月圆之夜往往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诗人却因种种原因不能与亲人相聚,因此产生了深深的遗憾与哀愁。

7. 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概括了人生与自然的普遍规律,指出了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从而劝慰自己也要接受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8.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心中有着共同的愿望与思念,就能跨越时空的界限,实现心灵的相通与相守。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优美的语言艺术,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独特见解与深刻感悟,更激发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