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翻译

2025-07-05 03:01 浏览次数 15

## 引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在诸多佳作中,《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情的笔触备受后人推崇。本文旨在对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进行原文翻译及解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魅力。

## 全文翻译

明月几时有?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解析

### 第一段

“明月几时有?”这句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明月何时出现?这个问题不仅引出了月亮的美丽景象,也引发了读者关于时间和存在的思考。

“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是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通过比喻,将诗人心中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绵延不绝,流向远方。

### 第二段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表达了自己想要乘风而去的愿望,但又担心高空中的寒冷和孤寂。这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尽管身处逆境,但诗人仍想通过舞蹈来排解忧愁,寻找快乐,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 第三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透过红色楼阁和低矮的窗户,照在无法入眠的人身上。这里的“无眠”不仅是物理上的失眠,更是一种心灵的不安和焦虑。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质问月亮,为何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满。这句反映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离别的痛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句哲理性的句子,指出人生和月亮都有不完美之处,但这正是它们的自然状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一句是诗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健康地生活下去,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美丽的月亮。

## 结语

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词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翻译和解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苏轼的这首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