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感遇

2025-04-29 18:07 浏览次数 21

在唐朝的盛世之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名叫张九龄。他不仅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更是一个感情丰富、文采斐然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有一篇名为《感遇》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感慨,也映射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集体心声。

《感遇》是一首五言绝句,全文如下:

“吾衰竟谁陈,白日落西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首句“吾衰竟谁陈”,透露出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无奈与哀叹;次句“白日落西山”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隐喻着生命的终结和辉煌的消逝。而后两句则转折为激昂之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达了诗人即使面对衰老与生命将尽,依然保持着不屈的斗志和豪迈的气概,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驱除外患。

张九龄的《感遇》不只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那个时期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在唐朝这个文化鼎盛的时代,许多文人都怀揣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生命的无常和个人力量的有限。

张九龄的《感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感慨,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个人价值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

我们读到张九龄的《感遇》,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它提醒我们珍惜光阴,把握当下,同时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诗人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张九龄的《感遇》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更是一代文人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