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鹧鸪天》词意赏析

2025-07-11 03:01 浏览次数 34

在宋代词坛上,朱敦儒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佳作。其中,《鹧鸪天·西都作》便是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朱敦儒的才情与情怀,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寓意。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值得一提。据考证,该词创作于靖康之变后,朱敦儒避乱于岭南期间,回忆起往昔洛阳的生活,感慨万千而作。这一时期,北宋灭亡,南宋初立,国破家亡的悲痛和流离失所的无奈成为了许多文人的共同心声,朱敦儒亦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鹧鸪天》自然承载了深重的忧国忧民之情。

词中开篇即以“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自诩,表明了作者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和坚持。这里的“清都”指的是道教中的仙境,暗指自己虽身在红尘,却心向仙途,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解脱。随后的“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进一步描绘了他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仿佛拥有支配风雨、借取云月的权利,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

接下来的转折“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则是对世俗名利的彻底否定,表达了词人不屑于权力富贵,只醉心于诗歌与美酒之中的豁达态度。这既是个人志趣的表白,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最为人称道的是下片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里,“玉楼金阙”象征着繁华尘世的最高处,但词人却“慵归去”,不愿再涉足那些权力斗争之地,宁愿选择在洛阳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头戴梅花,饮酒自娱,享受片刻的宁静与美好。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和传承。

朱敦儒的《鹧鸪天》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的佳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文人面对国家动荡、个人命运多舛时的不同选择与心态。它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朱敦儒作为文人的独特魅力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