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至下邽(今陕西渭南下吉东北)。他的一生丰富多彩,经历了从政到文学创作的多重转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之家,自幼聪颖异常,八岁能赋诗,十五岁即有文名。贞元十六年(800年),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此后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他直言进谏,多次上书弹劾权贵,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贬谪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之后他开始逐渐淡出政治舞台,转向文学创作。
白居易的文学才华极为出众,他的作品以平易近人著称,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既有咏史抒怀的诗作,也有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他的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空泛的骈文和艰涩的词藻,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极广,影响深远。
除了诗歌,白居易还精通散文、辞赋等多种文体。他的散文如《庐山谣》、《钱塘湖春行》等,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辞赋作品也同样精彩,如《与韩愈书》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晚年的白居易隐居洛阳,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但他对文学的热情未曾减退。他继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且致力于整理自己的文集,使之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白居易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有着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