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背景探究》

2025-10-03 04:48 浏览次数 53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通俗易懂著称,广受百姓喜爱。其中,《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绵长的叙事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那么,《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长恨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尉。这首诗以琅琊王杨玉环和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蓝本。杨玉环原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被李隆基看中,纳入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然而,天宝十四载(755 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陷入混乱,叛军攻入长安,李隆基带着杨玉环仓皇出逃。在马嵬驿,禁军哗变,要求处死杨玉环,李隆基无奈之下赐死杨玉环。后来,李隆基回到长安,对杨玉环思念不已,整日郁郁寡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白居易通过艺术加工,创作了这首凄婉动人的《长恨歌》。诗中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篇,描绘了李隆基对美色的渴望。接着,详细叙述了杨玉环的美貌和她与李隆基之间的爱情。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两人的爱情也因此遭遇巨大挫折。诗中通过对马嵬坡之变的描绘,展现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生死离别的悲痛。最后,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表达了对这段悲剧爱情故事的无限感慨。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对传奇故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故事的描绘,揭示了权力、欲望和爱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挣扎。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有作者自身的情感寄托和思想表达。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