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父嵩,为汉太尉,以孝廉著称。曹公少好学,博览群书,善诗赋,工骑射,有大志矣。初举孝廉,为洛阳北部尉,以严法治下,盗贼屏迹。迁济南相,政声益著。
灵帝末年,黄巾贼起,天下大乱。曹公以骑都尉讨贼,有功,拜济南相。时董卓专权,废立天子,曹公乃弃官归乡,聚义兵于陈留。中平六年,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卓败走长安。曹公追击,不及而还。
建安元年,曹公迎汉献帝都许,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海内。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破袁绍军,袁绍病死,其二子袁谭、袁尚相争,曹公乘机取冀州。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获其王蹋顿首级。建安十三年,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其子琮降。曹公遂得荆州之地。
曹公性多疑,好杀,然能用人,如荀彧、荀攸、郭嘉等皆为其所重用。又善兵法,着有《孙子注》。建安二十一年,自立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后追尊为武皇帝。
曹操一生征战四方,平定北方,开疆拓土,实为一代枭雄。然其性格复杂,既有英勇果敢之气质,又有奸诈残忍之行径。世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然其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无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