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风雪宿芙蓉山主人

2025-08-02 22:48 浏览次数 12

在唐代诗坛上,刘长卿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山水田园诗闻名。其中《宿芙蓉山主人》更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严寒的冬季中,夜宿芙蓉山,与山中隐士共度时光的情景,展现了一幅静谧而又温暖的画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开篇两句,就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冬日黄昏时分的山景图。夕阳西下,远处的山峦被暮色笼罩,呈现出一片苍茫之色;天气寒冷,简陋的茅屋显得格外清贫,却也透出一股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这两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也奠定了全诗清寂、淡远的基调。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突如其来的温暖。在这寂静的夜晚,忽然听到柴门外狗叫声响起,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夜归。这里的“归人”,既是实指那位不畏严寒、踏雪而归的主人,也隐喻着诗人自己内心的归宿之感——在这个纷扰世界之外,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

最后两句“灰心生灭处,火种照窗明。”则是整首诗的高潮所在,也是情感最为集中的体现。在这样一个寒冷而孤寂的夜晚,屋内火光摇曳,照亮了窗户,也照亮了诗人内心的角落。这里的“灰心”指的是炉中的灰烬,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世事的无常;而“火种”则象征着希望与生命力,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有温暖与光明的存在。这一明一暗之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宿芙蓉山主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蕴含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刘长卿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夜的寒冷与室内的温暖,以及在这对比之中所透露出的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颂歌,更是一曲关于人性光辉与希望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