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代表作三首

2025-07-11 05:43 浏览次数 28

一、兰陵王·柳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兰陵王·柳》是周邦彦的一首著名咏史伤今之作。全词通过描写金陵(今南京)的秋景,寄托了对国家衰败的深切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伤。

1. 上片: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开篇即以“金陵城上西楼”点明地点与动作,接着“倚清秋”三字,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随后,“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用极其开阔的视野描绘出夕阳下长江的壮阔景象,同时也暗含着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

2. 中片: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三句,直接表达了对中原沦陷、衣冠南渡的现状的痛心疾首,以及对恢复河山的渴望。这里的“簪缨”指代士大夫阶层,他们的流散象征着国家的分崩离析。“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则是借秋风将自己的泪水吹向曾经繁华的扬州,表达了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3. 下片:个人情感的融入

最后两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将词人的个人情感推向高潮。词人自嘲因多愁善感而早早白了头发,这既是对自己忧国忧民情怀的肯定,也是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的无奈表达。

二、六州歌头·重过阊门万事非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梁梦,辞丹灶,犹兀自,得神仙。功成去,身还健,漫凝眸。怕见飞鸿,寻海上山间旧友,时为倒金瓯。共闲坐,谈棹梗,听琵琶、语茶香,莫教误了他,桃源路、深渔港。

《六州歌头·重过阊门万事非》是周邦彦的又一力作,此词通过回忆少年时的豪侠生活,对比现实中的沧桑变化,表达了词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1. 上片:追忆少年侠气

开篇“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便直接引出了词人回忆中的少年时代,那时他与朋友们意气风发,肝胆相照。接下来的几句具体描绘了他们如何英勇无畏、重义轻财、纵情享乐的生活场景。这些描述充满了力量与激情,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少年英雄的群像图。

2. 下片:感叹世事变迁

好景不长。“似黄梁梦”一句突然转折,将词人从美好的回忆中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他意识到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就像一场梦一样短暂而虚幻。接下来,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海上的飞鸿、山间的旧友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这些景物既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是对现实处境的隐喻。

3. 结尾:寻求心灵的慰藉

最后两句“莫教误了他,桃源路、深渔港”则是词人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挫折后所找到的一种心灵慰藉。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的理想之地来逃避现实世界的纷扰与痛苦。这种避世的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但也反映了词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三、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是周邦彦被贬至溧水县时所作,全词通过描绘夏日山水景色和个人心境,表达了词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 上片:描写夏日景色

开篇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山水的美丽景色:风中的莺雏已老、雨后的梅子正肥、午时的树影清圆……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透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随后几句则通过描写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以及乌鸢自乐等细节来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2. 中片:表达贬谪之苦

然而在这美好的环境中词人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他将自己比作被贬到海边的社燕感受着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江南地区的潮湿气候和简陋住所来表达自己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和抱怨。

3. 下片:寻求解脱之道

面对困境词人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选择了寻找解脱之道。他劝慰自己不要过于在意身外之事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尽情享受美酒和音乐带来的快乐。同时他也希望通过醉酒和睡眠来暂时忘却烦恼获得片刻的安宁。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带有一丝无奈却也体现了词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周邦彦的这三首代表作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他丰富的文学宝库的一部分。《兰陵王·柳》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六州歌头·重过阊门万事非》则是他个人情感与历史沧桑的交织;而《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则是他在贬谪生涯中寻找心灵慰藉的真实写照。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周邦彦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