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出自何处?

2025-05-02 00:02 浏览次数 21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代戏剧家马致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更是流传千古,其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更是被后人传颂不衰。那么,这句著名的诗句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本文将带您一同走进马致远的世界,探寻这句诗的由来。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他生于金朝末年,经历了元朝的建立和兴盛,见证了社会的动荡和变迁。马致远的一生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得志。这使得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全曲共有24首,每首都以季节为题,描绘了不同季节的景色和情感。其中,“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出自第15首《秋思》,原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句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一幅荒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枯藤老树”象征着秋天的萧瑟和荒凉,而“昏鸦”则是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给人一种凄凉、孤寂的感觉。整句诗通过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秋日图景。

关于这句诗的产生,有两种说法较为流行。一种说法认为,马致远在创作这首散曲时,正值秋天,他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心中涌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他便用简练的语言,将这种情感融入了诗句之中。另一种说法认为,马致远在创作这首散曲时,受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影响。《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句子,表达了诗人胸怀壮志、志在四方的精神。而马致远在创作《秋思》时,也将这种精神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既有可能是他在秋天漫步乡间时所见所感的产物,也有可能是受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的影响而产生的。无论如何,这句诗都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