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悼亡词《鹧鸪天》的深情缅怀

2025-05-02 23:13 浏览次数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宋代著名文学家贺铸就是其中之一,他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便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悼亡词。本文将探讨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内容及情感内涵,以揭示贺铸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深切哀思与人生感慨。

## 创作背景

贺铸(1052-1125),字安国,号稼轩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经历了多次贬谪。在他晚年的时候,生活困顿,心情忧郁。《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正是他在这种情绪下创作的。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当时贺铸已经步入老年,面对生活的变故和亲人的离世,心中充满了感伤和无奈。

## 词的内容及解析

### 原文:

plaintext</p> <p>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p> <p>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p> <p>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p> <p>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p> <p>

### 解析:

#### 第一句:“重过阊门万事非”

“阊门”指的是苏州城的西门。贺铸年轻时曾居住在苏州,这里见证了他许多美好的回忆。当他再次经过阊门时,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不禁感慨万分。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 第二句:“同来何事不同归?”

这句问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质问。他与亲人或朋友曾经一起来到这里,但为什么最终却只有他一个人独自归来?这种巨大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跃然纸上。

#### 第三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这句运用了两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境况。梧桐树在清霜之后枝叶凋零,象征着生命的衰老和衰败;而“头白鸳鸯失伴飞”则比喻自己如同年老失去伴侣的鸳鸯,孤苦伶仃。这两个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 第四句:“原上草,露初晞”

这句描写了清晨草原上的露珠刚刚消失的情景,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作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第五句:“旧栖新垅两依依”

这里的“旧栖”指的是他过去居住的地方,而“新垅”则是指新墓地。无论旧居还是新墓地,都让作者感到依依不舍,难以忘怀。这句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和逝去亲人的深深眷恋。

#### 第六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最后一句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作者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回忆起过去有人为他挑灯夜补衣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悲痛。这种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 情感内涵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共鸣。贺铸用简单却深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无奈和感伤。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贺铸晚年作品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更揭示了一个历经沧桑的文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思索。这首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