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意思

2025-07-11 20:56 浏览次数 37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望月怀远》通过描写明月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怀念以及自身遭遇的孤寂和无奈。

诗歌以“海上生明月”开篇,意境开阔,描绘了一幅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宏大的背景。接着“天涯共此时”,点出了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能在这同一轮明月下共享这一刻的美好。这一联句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阔,又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结与共鸣。

随后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转入了更加私密的情感层面。在这里,“情人”可以理解为远方的亲人或朋友,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的某种渴望或憧憬。夜晚的漫长使得思念变得愈发深沉,而“竟夕”二字更是突出了这种思念持续不断、无法停歇的状态。

最后一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则将读者的视角从广阔的天地间拉回到室内的小环境。这里的“灭烛”意味着熄灭了人为的光源,让月光成为唯一的照明,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是对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而“披衣”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因思念而夜不能寐,起身徘徊的情景。整个诗句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期待。

《望月怀远》不仅是一首描写月亮的诗,更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表达人生感慨的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空间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仍然能够触动现代读者的心弦,其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