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 《吴子》 吴起 《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吴起撰。吴起,战国时卫国(今山东曹县北)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81年。吴起重名轻利,敢于改革,善于用兵,是战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兵法家。他初拜曾参为师,勤于学业,后因母死不归,被曾参所逐,遂弃儒学武,研读兵法,被任为鲁将,大破齐国。继任魏将,“击秦 《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繁露》共十七卷,为归在汉景帝及汉武帝时博士董仲舒(约公元前一七九至一零四)名下的一部哲学着作。 这部书以《公羊传》的阐释为中介,按今文经学来描述《春秋》中的伦理道德及政治原则,并根据当时所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而加以进一步确证。有些人认为《春秋繁露》最全面地表述了公元前一四三年被定为正统的学说。 《汉书·艺文志》,第1727页,在儒家类,董仲舒名下,着录有《董仲舒》123篇 《宋高僧传》 释赞宁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 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降宋,宁随钱俶来到汴京。宋太宗在滋福殿召对,授予紫衣,赐“通慧大师”号 《鉴略妥注》 李廷机 《鉴略妥注》又称《五字鉴》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明代李廷机所撰。李廷机,字尔张,是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 据清人翻刻者邹梧桐所说:“有明李廷机先生,胸罗全史,手著《鉴略》,自皇古以乞宋元事迹,举其大纲,略其小目,俾读者开卷了然,俨与历世受命之主,赓扬一堂;更可喜者,句调叶律,有类诗歌,与人可诵可读 《尉繚子》 尉缭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至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才充分证明其并非伪书。对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说为梁惠王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中期。另一说为秦始皇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晚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 《孔子家语》 王肃 《孔子家语》虽为资料汇编,却具有较高的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其次,由于王肃收集在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三,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 《荀子》 荀子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 《朱子治家格言》 朱伯庐 朱伯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伯庐。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他坚辞不应博学鸿词科。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其《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流传很广。《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家范 (全译评点本)》 司马光 司马光(101—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著名史学家。 司马光自幼聪明颖悟,《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宝元元年中进士,时年二十岁。 宋英宗时,司马光常苦于历代史籍浩繁,帝王不便阅览,遂撰成《通志》八卷,英宗大喜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本书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作者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浦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 《新书》 贾谊 本书是西汉初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的论文总集,内容多为有关治国安邦及民生大计的政论文章。 《罗湖野录》 释晓莹 宋释晓莹撰。是书卷首有绍兴乙亥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四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盖亦《林间录》之流。而缁徒故实,纪述颇详,所载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尤伙。遗闻逸事,多藉流传,亦颇有资於谈柄。末有绍兴庚辰后跋一首,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称曰妙总,则亦僧作也。近厉鹗撰《宋诗纪事》,多采此书。然如普首座诗,取其别众绝句,而山居一绝,反不见录。则鹗所捃摭,尚未尽其菁华矣 《新论》 桓谭 桓谭(?—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宿县)人。东汉立国之初,他一再上书请禁谶纬,几遭杀身之祸。桓谭著有《新论》一书,其主旨就是反对迷信思想。其书已失传,存有不少片断。王充对《新论》评价很高,说:“挟桓君山之书,富于积猗顿之财。”(《论衡。佚文篇》)又说《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篇》)。可以说,桓谭正是王充的先导 《林间录》 释惠洪 《林间录》二卷,大观二年(1107)成书,是一部以丛林见闻为内容的杂录,虽不限一人一事一地一科,也无年代先后编次,但所记“莫非尊宿之高行,丛林之遗训,诸佛菩萨之微旨,贤士大夫之余论”。所以书中大量保存了当时禅宗人物的趣闻轶事和传记、行状、文集、语录、灯录以及惠洪本人言行的原始资料,对研究宋代佛教,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法苑珠林》 释道世 《法苑珠林》一百卷,唐释道世撰。释道世字玄恽,当时因为避免和唐太宗同名(世字),所以通用玄恽这个名字。他俗姓韩,京兆长安人。年十二,出家于青龙寺。精通律学,很有名。显庆年中他曾参加玄奘法师译场的工作,后来又奉召与道宣律师同住西明寺。显庆四年(659)编成《诸经要集》二十卷,后扩充为《法苑珠林》一百卷,化了十年的工夫,至总章元年(668)才完成。兰台侍郎李俨替它做了序 上一页 3/2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