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语文古诗文考查概况
河南省高考语文科目对古诗文的考查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最新考试大纲,古诗文部分在试卷中约占20%左右的分值。这部分内容不仅直接考查默写填空,还在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题型中有所体现。掌握必背古诗文篇目是河南考生备考的基本功,也是提升语文成绩的关键环节。
河南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篇目清单
根据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最新考试说明,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篇目包括:
高中部分:
- 《劝学》(荀子)
- 《逍遥游》(庄子)
- 《师说》(韩愈)
- 《阿房宫赋》(杜牧)
- 《赤壁赋》(苏轼)
- 《诗经·氓》
- 《离骚》(节选)(屈原)
- 《蜀道难》(李白)
- 《登高》(杜甫)
- 《琵琶行》(白居易)
- 《锦瑟》(李商隐)
- 《虞美人》(李煜)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初中部分(需复习巩固):
- 《论语》十二章
- 《陋室铭》(刘禹锡)
- 《爱莲说》(周敦颐)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醉翁亭记》(欧阳修)
- 《出师表》(诸葛亮)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三峡》(郦道元)
- 《观沧海》(曹操)
- 《饮酒》(陶渊明)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次北固山下》(王湾)
- 《使至塞上》(王维)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行路难》(李白)
- 《望岳》(杜甫)
- 《春望》(杜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雁门太守行》(李贺)
- 《赤壁》(杜牧)
- 《泊秦淮》(杜牧)
- 《夜雨寄北》(李商隐)
- 《无题》(李商隐)
- 《相见欢》(李煜)
-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 《浣溪沙》(晏殊)
- 《登飞来峰》(王安石)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水调歌头》(苏轼)
- 《游山西村》(陆游)
- 《破阵子》(辛弃疾)
- 《过零丁洋》(文天祥)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 《己亥杂诗》(龚自珍)
备考策略与记忆技巧
分类记忆法:将篇目按体裁(诗、词、文)、朝代或主题分类记忆,建立知识网络。
理解性背诵:在理解文意、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背诵,避免机械记忆。
定期复习:采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默写训练:不仅要能背诵,还要能准确默写,特别注意易错字。
名句重点突破:对每篇中的经典名句要特别熟练掌握。
情景联想:将诗文内容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联系起来记忆。
常见考查形式与答题技巧
直接默写题: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补全诗文。应对策略是全面背诵,特别注意生僻字写法。
情景默写题:给出一个情境,要求写出符合该情境的诗句。需要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情感。
文言文阅读:可能选取必背篇目中的段落进行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考查。
诗歌鉴赏题:可能选取必背篇目中的诗歌,考查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
应对这些题型,考生需要在背诵基础上,深入理解每篇诗文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高频考点分析
根据近年河南高考试题分析,以下篇目和诗句考查频率较高:
- 《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常见失分点与规避方法
错别字:如”受业”误写为”授业”,”沧海”误写为”苍海”等。解决方法:理解字义,强化易错字记忆。
混淆篇目:相似主题的诗文容易混淆。解决方法:建立对比表格,明确各篇特色。
理解偏差:对诗句含义理解不准确导致情景默写错误。解决方法:深入理解诗文,不满足于表面背诵。
漏背偏句:只背名句,忽略非名句部分。解决方法:全面背诵,不留死角。
复习时间规划建议
第一轮复习(9月-12月):全面梳理所有必背篇目,确保能熟练背诵。
第二轮复习(1月-3月):重点突破高频考点和易错点,进行默写训练。
第三轮复习(4月-5月):结合模拟题进行实战演练,查漏补缺。
考前冲刺(6月):回顾易错篇目,保持每天适量背诵维持记忆。
辅助学习资源推荐
官方资料: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考试说明和样题。
音频资源:古诗文朗诵音频,可利用碎片时间听记。
记忆APP:如”古诗文网”、”墨墨背单词”等定制化记忆软件。
辅导书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古诗文专项辅导书。
通过系统、科学的复习,河南考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必背古诗文篇目,为高考语文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记住,古诗文学习不仅是应试需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希望考生们能够在备考过程中真正领略到古典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