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郑燮(1693-1765年)以画竹闻名,他的竹子作品不仅在画技上独树一帜,同时其题画诗也颇具深意。郑燮的诗作往往与他的画作相得益彰,通过对竹子的描写,抒发了他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下面介绍几首郑燮写竹的著名诗句。
## 一、《竹石图》题诗
</p>
<p>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p>
<p>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p>
<p>
这首诗描绘了郑燮在竹林深处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展现了他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境。
## 二、《竹里馆》题诗
</p>
<p>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p>
<p>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p>
<p>
这首诗将竹子的影子与诗意结合,体现了一种清瘦高洁的美。梅花入梦,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高雅;而“不肯下西厢”的月亮,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
## 三、《新竹》题诗
</p>
<p>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p>
<p>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p>
<p>
在这首诗中,郑燮用新竹的生长比喻后辈的成长,强调了前辈对后来者的扶持与期待。诗中的“十丈龙孙绕凤池”形象地描绘了新一代的繁荣景象。
## 四、《题画竹》
</p>
<p>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p>
<p>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p>
<p>
这句话几乎成为郑燮最著名的名言之一,表明了他对于竹子的喜爱远超物质享受。他认为没有竹子的环境会让人变得庸俗,可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高。
郑燮写竹的诗不仅仅是对竹子形态美的赞美,更是通过竹子这一载体传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这些诗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