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二十四孝》 郭居敬 《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辑录古代所传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是旧时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 《张子正蒙》 张载 北宋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理论,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了各种的事物现象。张载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易说》、《春秋说》、《经学理窟》等等,《正蒙》是张载经长期思考而撰成的著作,是他的哲学思想的 《传习录》 王阳明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捲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的七封信,卷下是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全书由他的弟子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编辑而成。该书表述了阳明心学的主要论点。《传习录》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比如深山中的花,「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强调客体存在价值在于认识主体的依赖作用 《南询录》 邓豁渠 点者按:此系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文无序号,为便于检索,日本九州大学荒木见梧教授在原本(复印件)每一段前增加了序号。此文现经标点后,特将序号单独标出。 叙南询录 豁渠上人,姓邓,蜀之内江人也。蜀人多为我言,上人初为诸生,即以诸生鸣其抱负也。已甚平生,未尝以实学推许前辈,故亦不肯谬以其身从诸生后,强谈学以为名高,虽蜀有大洲先生者,文章气节,伟然可观,睹上人亦未尝以实学许之 《朱子语类》 朱熹 本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全书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朱子殁后,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朱子所讲的话),将之编辑起来,并按其内容分类为二十六个项目。语类的内容生动,极具魁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朱子所说的话,常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及抄录者理解力的不同 《训蒙骈句》 司守谦 《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能文,不幸早夭,诗文散佚,仅此篇存世。 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乘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 《中论》 徐干 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 二月,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亡。 徐干散文,主要就是《中论》一书。此书写作主旨是 《孔丛子》 孔鲋 《孔丛子》,旧题陈胜博士孔鲋撰。现存的版本有七卷和三卷两种系统,篇数皆为23篇,两种传本除分卷不同外,并无太大的差异。其中,1至21篇,是《孔丛子》,内容由孔子(1至4篇)、子思(5至10篇)、子高(12至14篇)、子顺(15至17篇)、子鱼(18至21篇)五位孔氏人物的言行记录,加上属训诂材料的第11篇〈小尔雅〉所构成。第22、23篇为〈连丛子〉上下,上篇记载了孔臧的赋与书信 《小儿语》 吕得胜 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 只为慌张沉静立身 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 惹人笑骂先学耐烦 快休使气 性躁心粗 一生不济能有几句 见人胡讲 洪钟无声 满瓶不响自家过失 不须遮掩 遮掩不得 又添一短无心之失 说开罢手 一差半错 哪个没有须好认错 休要说慌 教人识破 谁肯作养要成好人 须寻好友 引酵若酸 哪得甜酒与人讲话 看人面色 意不相投 不须强说当面破人 惹祸最大 是与不是 尽他说罢造言生事 谁不怕你 《名贤集》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与人方便 自己方便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人贫志短 马瘦毛长人心似铁 官法如炉 谏之双美 毁之两伤赞叹福生 作念恶生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恶之家 必有余殃 休争闲气 日有平西来之不善 去之亦易 人平不语 水平不流得荣思辱 处安思危 羊羔虽美 众口难调事要三思 免劳后悔 太子入学 庶民同例官至一品 万法依条 得之有本 失之无本凡事从实 积福自厚 无功受禄 寝食不安财高气壮 势大欺人 《说苑》 刘向 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 说苑成书于西汉末年,是刘向辑录朝野藏书而成的杂着类编,体例类似《国语》、《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兼採记事,主旨是通过书中歷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劝诫君臣,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 此外,也载录其他学派人物的言谈事迹乃至许多「街谈巷议」的小说家言、可补《国语》、《战国策》的不足,提供另一种角度来观察歷史人物的不同丰采 《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繁露》共十七卷,为归在汉景帝及汉武帝时博士董仲舒(约公元前一七九至一零四)名下的一部哲学着作。 这部书以《公羊传》的阐释为中介,按今文经学来描述《春秋》中的伦理道德及政治原则,并根据当时所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而加以进一步确证。有些人认为《春秋繁露》最全面地表述了公元前一四三年被定为正统的学说。 《汉书·艺文志》,第1727页,在儒家类,董仲舒名下,着录有《董仲舒》123篇 《孔子家语》 王肃 《孔子家语》虽为资料汇编,却具有较高的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其次,由于王肃收集在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三,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 《家范 (全译评点本)》 司马光 司马光(101—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著名史学家。 司马光自幼聪明颖悟,《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宝元元年中进士,时年二十岁。 宋英宗时,司马光常苦于历代史籍浩繁,帝王不便阅览,遂撰成《通志》八卷,英宗大喜 《申鉴》 荀悦 序申鉴一卷政体第一时事第二俗嫌第三杂言上第四杂言下第五识 序 申鉴五卷。汉荀悦着。悦仕献帝朝。辟曹操府。与孔融及弟彧同侍讲禁中。悦每有献替而意有未尽。此申鉴所为作者。盖有志于经世也。然当时政体。顾有大于总揽机务。使权不下移者乎。而曾无一言及之。何哉。厥后融以论建渐广。彧以不阿九锡。皆不得其死悦独优游以寿终。其亦善处浊世者矣。其论政体。无贾谊之经制而近于醇。无刘向之愤激而长于讽。其杂言等篇 1/3 下一页